*****
我個人認為,出國唸書和在國內的差別有很多的不一樣,但由於提問者只是想針對課業討論,所以我暫時只從這角度來回答問題。
Q:我唸完大學、當完1年半的兵、又直接唸了研究所,2008年6月碩士畢業,8月開始人生的第一份工作,到現在大概上了4個多月的班,剛滿28歲,存款沒多少錢,景氣又不好,這時間真尷尬,同時遇到通貨膨脹、通貨緊縮,有人也是這種狀態下出國嗎?我有這個打算,但又覺得年齡.......現在算晚嗎? 打算到國外念第二個碩士。
*****
我發現,每一段時間,就常有人問類似的問題,我想把留學兩字換成你想做的事,意思也都一樣,若以後有人把年齡、景氣等外在因素作為追求夢想之考量的話,希望此文能對各位在思維的釐清上有一點幫助。
第一次聽到Quiet Time這名詞,是在廣播call in 裡聽到一位人住美國的台灣婦女說的。她的女兒在美國幼稚園就讀,老師會訂出一個Quiet Time給小朋友,大約十分鐘,這段時間,小孩們只能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做自己的事,不可以和鄰座的人交談互動,目地是為了培養小孩和自己相處的能力與習慣,於是即使在一些美國家庭裡,父母對小孩的教育亦是。當兩三歲小孩仍懵懵懂懂時,若哭鬧不停無法受教,長輩就會把孩子單獨留在一個房間裡,讓他自己獨處幾分鐘,等小孩情緒平復後,父母才和他們開始談話溝通。
我很喜歡這樣的教育方法,這無形當中,也訓練了一個人的心智和性格。
以前,我是一個很需要有聲音作伴的人。每天一起床或下課進房門,就會習慣性地打開收音機聽廣播或是放音樂,即使唸書,也習慣要有聲音在旁邊。直到22歲去英國遊學,一個人住在學校的單人房宿舍裡,沒有帶隨身聽的我,突然覺得夜晚的房間裡,異常的安靜,初期兩三天,相當地不習慣,不過也試著去享受這看起來很無聊的時間。在餐廳和朋友們用完晚餐、打完球回宿舍後,就是我一個人的時間。在物價和水電費相當貴的英國,趁著水電費全包的住宿機會,我每天幾乎都會在房門外的浴室泡上半小時以上的澡,再回房裡安靜的吃著從餐廳帶回來的水果,寫寫日記,仰望著窗外的天空,晚上九點多就入眠。在英國待了一個半月的我,這樣的日子才持續了兩週,回台灣後,心靈卻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平靜,當初要出國前的情傷,不知不覺地,竟好了一大半,無形中。
夢想、目標、理想,這類的字眼,其實只是同義異字的替換詞罷了。只是對很多人來說,一旦將『目標』換上了『夢想』一詞,彷彿就變得很遠大似的。
最近剛好周遭一些人談到了這類話題,不過從一個人對夢想的看法、態度和實踐力,就可以看出他的價值觀、個性和人生樣貌。